“清心”以明志 “直道”以致远

2018.11.01      点击次数:  4101 次

分享到:

“清心为治本,直道是身谋。”这是北宋名臣包拯《书端州郡斋壁》中的诗句。“清心直道”是包公为自己打上的人生底色,也是他严格自律、清白做人的底线。早在包拯还没有考中进士的时候,面对附近财主的盛情邀请,他坚决拒绝,始终严守底线、止住贪念、保持定力。南宋大儒朱熹经常用包拯的故事来教导他的学生,一个人必须要克制欲望,有所不为,要有远大的志向,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后果。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“心不动于微利之诱,目不眩于五色之惑”。


  从古至今,无杂质的澄澈、无杂色的纯净、无条件的高洁,始终是人们向往的理想境界。从王昌龄的“一片冰心在玉壶”,到周敦颐的“出淤泥而不染”,再到文天祥的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,体现的都是至真至纯的品格,彰显的都是至诚至善的情操。“清心”方可明志,“直道”方可致远。惟有保持定力,执着坚守、明辨是非、把握方向,不盲从、不浮躁、不动摇,才能自觉防范被利益集团“围猎”,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,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。


  要有“臣心如水”的信念。清乾隆·李拔在《福州府志》中写道:“夫水至清则能照物,心至清则能烛理,为学以之,居官亦然。清心寡欲,中无滞碍,明睿所照,自然鉴空衡平。”当池水清澈时,能够照出树影,同样,当人心没有杂念做官时,必然心明如镜、公正无私,不愧于己、不负于心。作为党员干部,要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、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始终坚守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,时刻自觉用党章党规党纪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,在思想上、政治上排除各种干扰、消除各种困惑,坚持正确立场、把握正确方向,忠诚于党和人民,把握大局、勇于担当,清心寡欲、正气存内,真正做到“不为名利失心、不为权欲熏心”。


  要有“心无旁骛”的执着。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,为了解决村里人畜饮水,三十年如一日,靠着锄头、钢钎、铁锤和双手,带领群众凿出“大发渠”。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,不因外界诱惑而随波逐流,不因理想遥远而忘记初心。一心为群众、一切为群众、一生为群众,只为给群众带去致富希望,黄大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“矢志为党和人民奋斗”的不变初心。使命在前、重任在肩,广大党员干部要培养“板凳一坐十年冷”的静气,始终坚持执政为民、改善民生的不变追求,带领和依靠群众努力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,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,取得一个又一个业绩,不断把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。


  要有“暗室不欺”的定力。有定力,意味着理智自控与执着坚守,体现一个人的修养,是一种智慧,更是一种境界。倘若失去定力,私欲就容易膨胀,信念就容易动摇,底线就容易失守。中国共产党员作为具有特殊身份,胸怀特殊宗旨,肩负特殊使命的“优秀分子”,理应不断增强自律观念,提升自律意识,提高自律能力,走出“模糊地带”、远离“灰色空间”,将自己的欲望装上“除尘器”和“节制阀”,时常打扫自己精神和心灵上的“尘埃”,净化生活圈、工作圈和朋友圈,坚持在慎初、慎微上下功夫,认真把好小节,严防诱惑之微,严堵蜕变之渐,严拒气节之失。